合同未终止如何计算诉讼时效?诉讼时效的法律要求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7-28

  合同未终止诉讼时效的计算需要根据合同的履行状态来确定。在我国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处理中,如果协商不成,在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诉讼时效是决定当事人能否胜诉的因素,因为超过诉讼时效的,胜诉权不复存在。


  一、合同未终止如何计算诉讼时效?


  合同未终止的诉讼时效取决于合同的状态。对方拒绝履行导致合同未终止的,自要求履行合同义务之日起计算。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和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但是,自权利受损之日起20年以上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合同未履行的,未终止诉讼时效的规定为:债权人主张对方履行义务时开始计算;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相应债务的最大宽限期的次日开始计算。许多人在签订合同后不想履行合同义务,原因自然是各种各样的,但这会导致违约。对于合同也是另一方的损失,所以如果受害方想起诉,签订合同后未履行的诉讼时效一般由这两种方式确定。


  诉讼时效是指侵犯民事权利的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权利,债务人在期限届满务人有权抗辩诉讼时效。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强迫义务人履行义务。法定诉讼期限届满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期限届满后,虽然义务人可以拒绝履行义务,但权利人的行使只有障碍,权利本身和请求权并不消除。


  二、诉讼时效的法律要求是什么?


  (1)必须有请求权。诉讼时效是对请求权的限制,没有请求权,就不能适用诉讼时效。


  (2)必须有忽视行使权利的事实。诉讼时效是对权利人的监督,实际上是对义务人的保护。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内忽视行使权利,无其他原因中断或者中止诉讼时效的,诉讼时效具有法律效力。


  (3)忽视行使权利的事实继续存在,导致诉讼时效届满。届满有时也被称为诉讼时效的结束和诉讼时效的完成。诉讼时效届满,权利人的胜诉权自动消灭。如果有中断和中止诉讼时效的事实,诉讼时效也可以“拉长”,即中断时重新计算,中止时,将中止时间段剔除后继续计算。


  民事主体协商签订民事合同时,应当规定一定的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我国民事法律法规为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合法权利而规定的。诉讼时效的期限由我国民事法律规定。